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资料图片)
5月2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印发《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试行)》。
据悉,该方法学面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基于红树林生态保护行为,是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的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
红树林作为滨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水质、抵挡风暴潮、减缓海平面上升、捕获沉积物、固储碳物质以及为滨海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红树林面积正以每年0.7%的速率减少。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利用碳交易机制激励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已成为国际组织及其分布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路径的重要选择。
据介绍,《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编制旨在科学合理地计量红树林保护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指导和规范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写、碳汇计量监测、监测报告编写以及碳信用核证等工作;确保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产生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振兴乡村等多重效益,利用市场机制为红树林保护活动引流资金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为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引进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专家智库,基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数据,大量文献调研、多部门函调以及多次专家研讨会,开展了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的研究工作,最终完成编制。
2022年5月8日,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对该方法学进行了评审。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方法学紧密衔接国际趋势,结构完整、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
据了解,该方法学紧密衔接自然资源部蓝碳系列技术规程,立足深圳红树林保护实际和特点,明确了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的碳计量方法以及监测程序,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为红树林保护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提供了规范严谨的评估指南,对碳汇等具有正外部性的生态产品有效转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该方法学重点研究国家保护性质的红树林所产生的碳汇等生态价值如何计量、监测、核证,指导项目开发和市场化交易,为建立自然资源碳汇市场提供技术支持,是将无形的生态资产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重要依据。
目前,深圳全市红树林面积约296公顷,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共8处,面积共179.18公顷,占全市红树林的60%以上。自2020年以来,深圳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在该方法学的指导下,深圳将进一步探索碳汇权益交易、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模式以及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等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