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复旦大学举行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8300多名研究生、3500多名本科生顺利毕业,带着收获踏上新的征程。
临别之际,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毕业生送上寄语:
(资料图片)
在复旦118年的历史中,同学们是比较特殊的一届。 抗疫三年,世界正在加速改变。“躺平”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复旦园是成长的“温室”,而不是“躺平”的温床,绝大部分复旦学子都在努力奋斗。但是,离开校园之后呢?年轻人轻言“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选项。
拒绝躺平,有三重内生动力:
第一,中国人不会选择认命。
古往今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文化认同。同学们应当思考,到大家知天命的年纪,能不能把一个强大的现代化中国交给下一代、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使命在肩,怎能躺平。
同学们在校期间,通过亲身体验懂得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困难,如果拘泥小我,也许只能发出怯懦的呻吟;但当小我融入大我的时候,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就是江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第二,青年人不能自我压抑创造。
欲望是创新的潜动力。年轻人是最有创新欲望和创造活力的,天赋不能被委屈,韶华不能被辜负。
在今年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我请教丘成桐先生:究竟什么是创新的源动力?他的回答很简短,两个字“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最本源的创新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渴望,是坚持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保证。
第三,复旦人不会选择守成。
在我们的母校尚在襁褓的时候,创校先贤们就为她立下“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宏愿,然后为学校的生存奔波不止、奋斗不息。
复旦人的字典里没有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一周前,裘新书记寄语赴西部、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的同学们:“干卓越的事,做有趣的灵魂。”“卓越而有趣”,是我们对复旦文化特质的共同理解。这样的文化特质,让更多的复旦人成为发现者、开拓者。
关键词: